疫情防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卫学院在行动!

时间:2020-02-24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作者:公共卫生学院 点击:3194次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自发生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广大师生迅速行动与响应,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为努力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做出应有贡献,切实担负起交医人的责任与担当。


No.1


青年骨干深入一线,

连续奋战抗击疫情


  1月29日,公共卫生学院收到一封特殊的申请书,学院高级实验师邱红玲志愿申请加入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在湖北黄冈进行的新型冠状病毒快速筛查工作。

  邱红玲寒假返回家乡湖北黄冈和家人团聚,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湖北乃至整个中国都进入了紧急状态。作为一个从事过呼吸道病毒研究及致病微生物检测产品研发的科研人员,邱红玲时刻关注疫情发展,在得知钟南山医学基金会成员志愿协助黄冈市建立临时新冠核酸检测点、但专业检测人员紧缺时,她第一时间与相关团队取得联系,表达了参与的意愿。她在申请书写到:“作为专业人员,我对病毒检测流程及防护十分熟悉。面对疫情高发的紧急状况,我应该义不容辞地站出来尽一份力,参与到抗击疫情工作中去。”

  经学院同意,邱红玲于1月29日下午到达蕲春,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她配合团队在当地疾控中心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快速筛查体系,实现采样体系规范化和检测方法规范化,极大地扩大了筛查人群面,她作为技术骨干,负责筛查方案设计、检测及结果分析与汇报,为该县新型冠状病毒筛查和防控所需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此外,她还作为技术骨干,参与蕲春县新型冠状病毒血清抗体筛查平台的筹建和实施,目的是调查清楚新型冠状病毒轻症和隐性感染、无症状感染的比例,为后续防疫措施、社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邱红玲的工作照(左一)


  2月11日蕲春的筛查工作结束, 邱红玲又赶往黄石,作为团队中的技术负责人,负责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筛查工作,为防控及治疗提供技术支撑。邱老师和团队成员视岗位为责任,视保护百姓安危为初心使命,在疫情面前,事不避难、毫不松懈、连续作战,继续展现充分的定力、耐力和应战能力,用血肉之躯与信仰的力量筑起一道道防线,守护人民的家园,筑起坚强的堡垒。


No.2


积极建立应急科普机制,

努力推进科学防控


  自新冠病毒引发肺炎疫情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迅速反应,发挥科技工作者专业优势,以应急科普工作为重点,增强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积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和地方加强疫情防控,调动社会力量,应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合力,在疫情最关键的时候,全方位多角度向公众提供权威科普知识,解读疫情防控措施,在紧急状况、重大考验面前切实履责、坚决担当。

  从1月12日开始,经过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将武汉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检出的病毒命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立即于当日就病毒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防范措施等内容于学院官方公众号上发布,切实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对公众提供权威预警科学信息,充分体现公共卫生学院的责任与担当。

  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公卫学院迅速动员全院形成协同力量,发挥高校教师及科研工作者的专业优势,持续推进应急科普系列,精准发力,围绕当前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疫病防护、疫情防控法律、居家隔离、心理疏导、学生防控、疫情营养指导、运动免疫力、健康城市规划、传染源分析、母婴传播、恢复期血浆治疗、病毒感染流行趋势解读、抗疫前线故事等民众最关心、最需要的动态热点问题予以解读,为抗击疫情、普及防疫知识作出了贡献。该系列隶属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普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并在上海市科普服务平台“汽笛声”等载体陆续推送,满足疫情期间公众“宅家”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新知的强大需求。

  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受邀撰写的专题报告《微生态调节剂与肺炎防控》、《奶制品中的“益生菌”和“益生元”是如何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均在央广网登载,借此传播营养抗疫科学声音。

  今后,公共卫生学院将进一步与主流媒体展开合作,充分发挥融媒体立体化传播优势,持续开展科学防疫宣传活动,建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机制。系列应急科普内容已成系列入驻“澎湃新闻”,部分科普入选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科普时报、今日头条、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卫视、第一财经、东方财经等主流媒体,社会影响力大,近期将与科普时报、中国科普网筹划开展全方位公共卫生科普专项长期合作。

  此外,学院骨干师资以专业嘉宾的身份参加了东方卫视、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的访谈,积极探讨上海防疫战的相关问题,并就普通市民如何加强自身防护,建立健康生活习惯,以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等内容进行科普宣传。


No.3


科研团队深入研究,

分阶段估计疫情趋势


  日前,公共卫生学院蔡泳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欣欣团队合作完成了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分阶段估计了武汉市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趋势,并提出在各项防控措施的有序开展下,二月下旬疫情有望得到有效控制。该研究成果2月17日已被Cell Discovery接收。


  研究表明面对疫情的发生,中国采取的措施,特别是1月23日做出的武汉“封城”等断然决定,是非常有效的,这一决定和后续的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疫情演变的格局。通过四个阶段的多阶段模型拟合,研究最终计算得到武汉地区感染人数可能在2月下旬出现流行高峰和拐点(两种不同暴露者E与感染者I的比例估计),高峰感染人数估计为55869-84520人。估计感染人数指的是模型中在某一时刻现存的感染人数,这些估值中包括了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和潜在的无症状或症状很轻的感染者。

  该研究提示,虽然目前的估计感染病例数量与实际确诊感染人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也有可能有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或者自愈的感染者没有被及时确诊),但是实际的确诊病例数的上升趋势与模型预测感染人数的发展趋势趋同,因此有理由预计,在各项防控措施的有序开展下,恢复人数多于新增人数,疫情有望得到有效控制,现存感染者数量平缓下降。研究人员们也很期待全国疫情最严重、目前抗“疫”主战场的武汉,在未来数日内能够迎来治愈患者数明显高于新增确诊患者数这一转折,随后疫情将出现明显控制的新局面。

  为有效应对近期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结合团队前期 研究基础,拟从构建新型精准的病毒溯源追踪系统;冠状病毒应急疫苗和中和抗体快速研发;突发疫情控制的决策研究及;科普应急机制等四个方面开展课题集体 攻关,为疫情的防控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同时,由公卫学院牵头“新型冠状病毒精准精准溯源追踪系统及疫情防控体系研究”以及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智能防控机器人”应急项目已经获批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研究基金新型冠状病毒防治攻关专项。此外,在前期跟振东药业合作研究基础上,也启动了应急项目“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开发研究”。


No.4


录制应急慕课和开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导论”课程,参与疫情相关公共卫生政策建议报告编写


  在医学院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公卫学院及时组织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录制“疫情防控”科普课程,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网络宣传。为提高课程录制质量,公卫学院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夜以继日开展工作,从课程内容和方案的制定到课程的录制、课程学习的备课,到快速掌握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技术,精心备课、制作课件,以及录课时激情饱满、深入浅出、精益求精,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着,经常挑灯夜战、通宵达旦,确保及时高效完成课程录制。

1.jpg.jpg

  目前专题课程《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录制完成,不日将正式上线。该课程覆盖新型冠状病毒病原体和传播流行、临床诊治、个人防护、饮食指导与心理调适四个方面的内容。重点科普在疫情防控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断方面的知识,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的心态的防控知识。

2.jpg.jpg

  同时,根据疫情发展和防控要求,学院为做好延期开学和在线教学准备工作,召集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根据春季学期前两周的课程内容,梳理编排优选和新拍摄录制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并专门开设16学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导论”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包括非专业学生)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教育。许多任课教师每天不仅要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等工作,还承担着延期开学备课、录课以及教研、科研工作等。许多党员老师带头领任务,从学习方案的制定到课堂的录制、项目学习的备课,大家都积极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此外,学院组织专家小组,结合疫情相关的热点信息和动态数据,及时撰写情况分析专报和政策建议,为上级部门提供参考。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EzODAyMA==&mid=2649137600&idx=1&sn=e16f183bdfeb21ca3a8371c180fa72f8&chksm=8851f84bbf26715d5a550999cc176a600586b646f7674d234e7a57f79ecbcb62fd364bfcc81e&mpshare=1&scene=1&srcid=&sharer_sharetime=1582536851962&sharer_shareid=889adb39629b0a8db6e50479727a800a&key=d5056eb5db3ec9c8b71705405204a5d0d190a3780c4365a833f233a5040ce8373c0831485500fd5f7a3bcc35795f0322a5312e93c31f4a20b9f610dc087ce586836ce252c79c06525f90dc259a329983&ascene=1&uin=MTk0ODQ2MzM0Mg%3D%3D&devicetype=Windows+7&version=62080079&lang=zh_CN&exportkey=Af53RXfsGcMRNLS9%2FfPrvv0%3D&pass_ticket=rqug8hn6GcEpciZyk0OPMBODuv9l0GS6kqwU8PgPASyBq7%2B4CgtTVo4g%2BWs%2F3IPH




沪ICP备05052060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 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查号台:86-21-54740000

技术支持:上海交大浩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